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打造社保业务全省通办“三驾马车”

社保服务事项全省通办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跨区域社保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全省通办主要是以用人单位和参保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保事项在省级范围内就近办、方便办,是有效满足人口流动需求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保公共服务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近年来,各地社保部门主动适应时代变革,深入推行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推动一窗办、就近办、网上办、指尖办,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化便民服务。如广东、河南、宁夏等省份依托各地社保经办服务窗口或网上办事平台,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强化人社一体化信息系统支撑、清理社保数据、统一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等方式,基本实现社保业务事项的全省通办。办事群众可在全省任意一个社保经办大厅,无差别办理异地社保业务,切实提升经办服务便捷化水平,有效解决群众异地办事堵点难点问题。
为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2023年6月,人社部下发《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实行“全险合一”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实现社保业务在省内无差别受理,全省通办。《通知》旨在围绕企业群众所需所盼,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深化一体化,打造人民需要、人民满意的数字社保。
但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全面贯彻落实《通知》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
一是信息系统支持不够。部分省份社保信息系统仍按险种分设,没有形成支持全省统一的社保一体化管理系统,只能部分险种实现省级通办。
二是部分险种统筹层次仍相对较低。部分省份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还没有全部实现真正意义的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管理模式,制约“全险合一”全省通办。
三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社保业务经办涉及不同部门,如退休审批、工伤认定鉴定等业务等,这也是目前地方反映最多的全省通办的难点。一些地方甚至社会保障卡的开卡,都需要本人回领卡地现场开通,极大影响群众对社保经办的满意度。此外,部分地区还没有建设电子档案系统等,也影响社保业务全省通办的推进。
“全险合一”社保业务全省通办,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保工作新形态,推进社保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在实现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管理基础上,全面落实文件要求,需打造好一体化平台、电子档案、工作机制全省通办的“三驾马车”。
省级一体化社保信息平台
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是全省通办的首要条件。这就需要在省级范围内,统一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业务事项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整合各项、各层级社会保险系统,建设集社保业务经办、基金财务、公共服务、风险防控、决策分析于一体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
除基本功能外,平台还需具备自动推送功能,通过信息推送实现异地间社保业务及时办理,实现“就近受理、综合经办、异地审核、精准反馈”,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
社保电子档案
社保业务档案是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真实记录,是确定参保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社保电子档案则是“全险合一”社保业务全省通办的重要依据和抓手。
具体业务经办中,要求就近受理的窗口经办人员按照社保业务档案一体化管理规范和标准,及时、完整、准确录入档案信息和扫描影像资料,纸质档案信息要与电子档案信息保持一致,确保全省通办业务运行顺畅。然后,将电子档案通过一体化平台推送至参保地进行审核。
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全险合一”应是所有社保业务,而不是社保经办机构职责范围的业务。因此,如退休审批、工伤认定鉴定等应该通过协调机制实现全业务的办理。
在全省通办工作中,还应强化保障,明确各级经办机构职能职责,加强社保部门内部,以及与税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建议通过设立“微信群”等沟通机制,在业务受理后,应及时通过一体化平台告知业务办理地社保经办机构,尤其是对于多次提交材料的业务,及时检查通办功能和进度情况,确保业务办理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