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 媒体报道

代表委员专访丨积极应对新形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25-03-05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量: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全国两会隆重召开,就业这一话题成为会内会外各界热议的焦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带来的新形势,如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


记者:数字经济不断发展,AI技术、DeepSeek大模型、机器人闪亮登场……给就业领域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莫荣: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变革步伐加速前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范围加速扩大,大量颠覆性技术的涌现和应用,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推动劳动者报酬增长和休闲时间延长,在创造新增就业、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就业岗位替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收入差距变化及技术控制劳动等新问题,给就业带来新挑战。


所谓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的灵活性、平台化的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形态。其出现契合了历史上非标准就业增长的第二波浪潮。标准就业形态是指全日制、无固定期限、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雇佣关系的就业类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标准就业逐渐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主流就业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标准就业出现了第一波迅速增长的浪潮,表现为非全日制、临时性用工、劳务派遣等在劳动者数量和使用领域方面不断扩大。本轮技术变化提供了全新的就业方式,使劳动者就业更加灵活自主。以电商、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在创造灵活就业、催生新职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但面临的新挑战是,随着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比重日益扩大,该领域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亟需完善。


记者:面对新形势,如何挖掘就业潜力、顺势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莫荣:要遵循友好型发展方式,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更好结合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追求,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要顺应新业态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实现产业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引入新元素、丰富新场景,促进新岗位不断涌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挖掘研发、制造、租赁、培训等领域创造的新岗位、新服务,提升就业吸纳能力。


应对新的人才需求,要立足长远发展和宏观格局,未雨绸缪,顺势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要重视新兴产业和AI技术,及时对行业用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提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二要重视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同时,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与数字经济、AI技术、机器人等相关专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三要加快建设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尤其是关于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缓解新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全面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技术发展相适应。


记者: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下一步如何助推民营企业更好发挥稳就业促就业作用?


莫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


首先,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以稳增长促进稳就业。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鼓励数字化平台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机会。


其次,完善保障激励措施,挖掘民营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潜力。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落实惠企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清理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合理规定。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负担,鼓励吸纳就业。


再者,进一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满足民营企业灵活用工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吸纳就业多的民营企业,提供及时、精准、暖心服务。


最后,加力做好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提升工作,尤其是适应民营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需要的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训,增加相关领域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