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到“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表彰激励能够对激发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增强高技能人才获得感,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风尚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下一步如何继续做好此项工作?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嘉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
天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
安徽省淮北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华
打造良好生态激发干事热情
记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到,“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这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热情有怎样的意义?
童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升维”布局。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体系化、分类分层,多维制度、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以国家的名义授予高技能人才崇高荣誉,就是在向全社会发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强烈信号。
作为用人主体,行业企业要坚持“以用为本”原则,兼顾岗位价值、业绩贡献和能力素质,从长期、短期,物质、非物质等多维度着手,综合运用技能业绩奖金、企业年金、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跨序列职位流动等多种方式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并与选、用、育、留各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紧密衔接配合。同时,引入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要素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开发,通过学历深造、技能提升、交流任职等多种激励方式,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荣誉,引领带动广大青年群体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
记者:目前,针对高技能人才,我国有哪些重要的表彰和奖励政策?
童天:在国家层面对高技能人才主要有三类表彰奖励:
一是授予荣誉称号。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获奖者被誉为“工人院士”。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荣誉称号,也是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全国累计表彰2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授予3321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二是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这是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制度,高技能人才自2008年起被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范围。目前,全国累计有329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三是职业技能竞赛国家奖励制度。国家级一类竞赛前五名可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六至二十名晋升一级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国家二类竞赛中获前三名的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地方政府实施的表彰奖励有五种方式:一是荣誉称号和配套奖励;二是职业技能大赛奖励;三是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奖励;四是技能人才特殊津贴;五是技能大师奖励。
强化人社激励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地方人社部门对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有哪些激励措施?
吴立国:天津市积极推荐具有优秀品质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参评国家级荣誉称号。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个人,给予30万元奖励资助;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个人,给予10万元奖励资助。在企业自主培养基础上,支持引进海内外优秀高技能人才。对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引进的外省市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也分别给予40万元和35万元的奖励资助。
同时,天津市设立了技能人才市级最高荣誉--“海河工匠”荣誉称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对爱岗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每年评选10名“海河工匠”,每人给予20万元奖励资助。面向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对技艺精湛、专注敬业、业绩突出的新时代产业工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每两年评选100名天津市技术能手,每人给予2万元奖励资助。
张华:淮北市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的激励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给予现金及荣誉奖励。在省级给予每人10万元、2万元追加奖励的基础上,分别再给予每人5万元、1万元奖励,并直接认定为“江淮杰出工匠”。二是打破高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在工程技术领域落实职业资格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到与其专业技能或所获技能奖项相关的岗位任职,并按规定破格晋升职称。三是提高社会地位。主动聘请高技能人才在群团组织挂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我市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其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杨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任安徽省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忠才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兼任市总工会副主席。四是相关政策扶持。优先推荐申报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的高技能人才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新认定的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单位分别给予24万元、5万元补助经费。
记者:技能大赛是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平台。目前,地方人社部门对各类、各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及所在单位有哪些扶持和激励政策?
吴立国:一是对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优胜奖获得者,分别给予每名选手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资助;对选手所在单位按同等标准给予奖励资助。二是对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优胜奖获得者,分别给予每名选手20万元、12万元、10万元、3万元奖励资助;对技术专家和教练团队,按获奖选手奖励同等标准给予奖励资助;对有功人员团队,按获奖选手奖励标准的30%给予奖励资助。三是对全国行业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前5名(双人赛项前3名、三人赛项前2名)、二类职业技能大赛前3名(双人赛项前2名、三人赛项第1名)获得者,给予每名选手5万元奖励资助。
张华:淮北市构建“以赛代评”新模式。对各类竞赛采取“一赛(届、次)一授权”方式,以相应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名义、市人社部门技能人才管理服务机构代章形式,颁发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选手,我市给予现金奖励,在省级奖励基础上分别再给予5万元、4万元、3万元和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在市级一类和二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前三名的选手,给予3500元、2500元、1500元和2000元、1000元、500元的奖励。在市级一类、二类竞赛中获奖的选手,可根据身份和名次晋升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市级一类竞赛前三名可获“淮北市技术能手”称号。同时对市级一类、二类、三类技能大赛承办单位分别补助不超过4万元、3万元、1万元。今年以来,我市共开展职业技能竞赛20余场,拨付赛事补助及选手奖励资金共79.9万元,累计数千人报名参加竞赛,数百人得到了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晋升,有效激发了技能人才积极性。
记者:地方人社部门如何推进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吴立国:天津市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比照认定制度,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的范围扩大为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工艺美术等8个职称系列。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在现工作岗位近3个年度考核合格,且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相应系列职称申报条件,可参加相应系列职称评价。长期坚守生产一线岗位,具有高超技艺和一流业绩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破格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符合职业技能评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1年后,可按累计工作年限申报相应职业(工种)晋级评价。具有相应职业(工种)技能等级水平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该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具有中级、副高级职称并获得纳入本市计划的市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前6名或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前3名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评价认定为高级技师。具有本专业正高级职称的,或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海河工匠”荣誉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事相应专业技能工作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技能大赛获得金、银、铜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获得者的指导教练,可申请特级技师职业技能评价。
发挥制度效应完善激励体系
记者: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激励、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社会认可度,您有哪些建议?
童天:要让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发挥最大效能,就要运用系统思维,坚持业绩导向,围绕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兼顾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和长远方向,建立系统性、分类别、多层次的激励体系,联合用人单位、行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主体,立足行业企业标准实施多元化评价。要将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与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职级晋升、业绩考评、薪酬福利等各项工作建立衔接机制,综合采用自我推荐、基层选拔、专家评审与工作成果直接认定的评价方式。
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丰富多样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为全面、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保障,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关键岗位倾斜,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不低于本单位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除工资性收入外,还应根据高技能人才实际贡献并针对额外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投入,给予经济补偿和复合式物质奖励。
二是不断优化人员管理机制。要紧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逐渐形成符合技能劳动者成长规律的高技能人才管理机制,为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三是健全生活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全面落实对高技能人才在落户、购(租)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整合企业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各方资源,发挥其作用,优化企业文化环境,帮助高技能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其安身、安心、安业,能够精益求精、专业专注地从事技术技能和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