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写好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大文章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瞄准就业的难点,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支持、破除歧视、加强保障,为劳动者端好端牢“饭碗”注入稳稳的力量。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就业优先实现了从战略到政策落地的重大转变,稳就业成效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意味着在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为此,要在全社会深化就业优先意识,完善就业工作促进机制,培育全社会尊重劳动、重视就业的意识。各级政府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探索建立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要强化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投资、消费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稳预期强信心。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对就业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政策要制定配套的就业扶持措施。
要增强政策实施的精准度,提升有效性和可及性。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指引,精准出台区域性、行业性、主体性就业政策,加强结构性政策供给。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群体支持兜底帮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支持重点就业群体、促进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需要制度设计、机构设置、服务能力的升级。
制度建设方面,要切实推动服务群体、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的均等化,在就业创业政策面向城乡劳动者实现普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机构设置方面,要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打造全国统一、各地联通、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使就业服务更加精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市场资源,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实现服务社会化。
服务能力方面,要深入推进标准化,实现服务规范化。探索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根据就业重点群体自身条件和服务需求进行分级分类,因人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继续完善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平等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表明了党中央对公平就业的重视。
要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议通过就业成本分担机制,规范用人单位主体行为,及时纠正含有歧视内容和不合理限制的招聘行为,通过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补贴的形式,引导企业分担用人成本,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
要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司法救济机制,设置平等就业权纠纷案例。配合生育政策,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针对疫情导致的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康复劳动者的歧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不得以劳动者是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由拒绝录用。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矛盾
为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对缓解结构性矛盾提出具体办法。
为此,要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终身职工技能培训制度,特别是鼓励支持新业态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要实施重点群体专项技能培训计划。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以技能培训促进青年适应产业转型和岗位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育,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广泛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和工作模式也不断出现变革趋势,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为此,要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升级创业保障。加大对初创实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力度,拓展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打造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创业平台支持链条。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升级创业保障。
要破解新就业形态统计难题,运用市场化机制精准服务。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国家就业优先战略的重点群体,尝试建立灵活就业信息自主申报机制、常住人口信息反馈机制、就业人口数据共享机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信息采集机制等,破解新就业形态统计难题。聚焦灵活就业服务需求,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整合市场资源,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的购买服务机制。
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
新就业形态在工作内容、市场定位等方面与灵活就业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也呈现出和传统就业方式不同的特点。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及时修订更新已有劳动法律法规中部分与当前就业新趋势新问题衔接不够紧密的内容。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法律政策宣传,将政策解读、以案释法相结合,正面引导与风险提示相结合,加强对平台企业劳动用工指导。
要健全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降标扩面、强制参保、责任分担、弹性选择为方向,加快研究出台符合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收入实际的各项社保政策,改革完善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体系。
本文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