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专家视点

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广开就业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促进劳务品牌升级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4-05-07 浏览量:37785
广开就业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促进劳务品牌升级的路径探析
副标题:---
作者:李付俊
发表时间:2024-05-07
成果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成果描述:---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劳务品牌走进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影响劳务品牌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因素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将进一步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成为更明显的趋势,这将为劳务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需求拉动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将对劳务品牌发展路径产生根本性影响。

当前,我们应抓住经济转型升级、人口结构变化、技术更新迭代、社会治理完善、生活品牌提升等带来的机遇,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将发展劳务品牌作为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和途径,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趋势,推陈出新,共同推动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是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职业化。劳务品牌培育和壮大升级最重要的前提是全面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即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和体系。因此,加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梯队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是实现劳务品牌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将劳务品牌职业化发展纳入国家重点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之中,深入研究和开发劳务品牌职业技能标准,按照品牌产品生产的流程环节和产品技术标准阶梯式划分出劳务品牌的差异化技能点,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务品牌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劳务品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劳务品牌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统筹规划,从劳务品牌认定主体机构、品牌建设、经营模式、劳务输出、组织方式、地区性的产品或者技术标准、品牌管理规章制度等维度,建立劳务品牌的认定办法及标准化框架,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劳务品牌发展规划,确保劳务品牌培育打造建设的计划性、连续性和针对性,逐步形成全国性、地方性的特色劳务品牌。

三是劳务品牌产品多元化。劳务品牌的市场经济属性较强,劳务品牌技能输出的产品市场是彰显品牌价值的核心要素,人们是通过产品的“好味道或者好市场”进而了解劳务品牌。因此,劳务品牌的输出产品的优势产业价值应与劳务品牌的劳务价值同等重要,在高质量发展劳务品牌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培育多元化产品体系,创响全国和地方品牌,通过乡镇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和市场培育,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打响”产品以及劳务品牌的名号。

四是劳务品牌名誉国际化。在当前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劳务品牌名誉国际化是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尤其是进入国际循环市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升劳务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加大推动服务业走出去的力度,既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劳务品牌,也要发展“中国服务”的劳务品牌。此外,可将劳务品牌从业人员作为国际劳务输出队伍中的重点培育群体,构建一批国际化劳务品牌人才梯队,不断提升劳务品牌国际化水平。

五是劳务品牌产业生态化。劳务品牌能否健康发展,既取决于自身条件和努力程度,也取决于它所处的生态以及它和生态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提高劳务品牌劳务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技术、地方独特资源、当地文化、资本、产业、园区场地等各种要素的开发和融合;面向与劳务品牌产品行业相关的中小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条,加强劳务品牌生态圈建设,多行业、多领域、多业态拓展空间,打造劳务品牌文创产品体系,创造劳务品牌发展的新机会、新动力和新平台,以劳务品牌生态圈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就业扩容提质。

六是劳务品牌服务数字化。加强劳务品牌的专门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的劳务品牌人力资源市场数字信息化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从业人员输出机制,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劳务人员的工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就业、维权”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建立劳务品牌统计监测机制,全方位展示劳务品牌落地落实和发展状态,为标准化战略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角色职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组织领导是我国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地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相关政务服务不断改革创新,是强化劳务品牌发展效果、促进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涌现的重要推动力。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出台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育政策,使得当地劳务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相适应。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壮大劳务品牌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者”,各地相关部门应相继出台各类培训补贴、奖励、竞赛等相关办法或者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劳务品牌中技能人才规模。紧贴产业实际,开发劳务品牌培训和产品技术标准,规范劳务品牌培训体系。从市场需求入手,重点做好劳务品牌专业技能培训,对培训过程及结果实行规范管理,确保培训组织管理取得实效。依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和企业,以公共实训基地和园区企业为平台,对相关从业人员实施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和岗位提升技能培训,同时制定年度劳务品牌职业技能竞赛计划,以赛促学,不断加强劳务品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扩大当地劳务输出队伍,加强品牌宣传效果。劳务品牌作为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品牌效应的宣传与充分发挥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和实施提升劳务品牌行动扩大就业机会等活动,激励当地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劳务品牌创建,促进品牌范围内的劳务输出队伍不断壮大。比如,大力开展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教育宣传,营造劳务品牌促进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研究建立劳务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和诚信评价体系,系统归纳劳务品牌质量和评价标准、业内信用承诺制度等,有力增强劳务品牌内生增长动能。


发展劳务品牌的具体路径

一是实施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技能含量”提升工程。一方面,完善各地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等级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劳务品牌技术技能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的市场定价机制,将劳务品牌人才纳入人才支持政策范围。另一方面,择优认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劳务品牌培训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孵化基地,加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培训资源供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劳务品牌培训基地,探索创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

二是多渠道、多元化挖掘更多潜在县域劳务品牌。应紧贴劳务工作实际,瞄准当地尤其是县域劳务资源特色和亮点,加快特色劳务品牌挖掘、创建及培育,同时通过市场引导、群众创新发现和明确当地的技术专长和劳务特色,从而构筑劳务品牌建设基础,让劳务品牌建设真正围绕当地劳动力,服务当地劳动力,不仅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创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

三是加强劳务品牌的认定标准及规范化研究。针对劳务品牌大而不强、多而散乱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劳务品牌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力度,探索劳务品牌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内容框架,包括劳务品牌认定规范化、品牌组织规范化、品牌管理规范化、发展行为规范化等。同时结合我国劳务品牌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劳务品牌的地域范围、技能通用性、服务范围、人员规模、组织方式等方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劳务品牌发展特色与实际的劳务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梳理出与商业品牌的区别性指标,提出认定和评价劳务品牌的指标性框架等。

四是研究和实施劳务品牌国际外派劳务计划。在当前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依托我国制度、市场、产业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对有条件、有能力、有需求的劳务品牌系统化制定劳务品牌全球化战略目标,充分研究和论证本劳务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开拓情况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技能要求、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等,并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外派计划和管理方案。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