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建言 | 陈云:2023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和思考
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回暖。但同时,疫后结构调整和行业洗牌仍在深化,国内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出现波动,国外经济衰退和风险外溢效应加强,内困与外患影响碰头,周期与结构因素叠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愈加复杂环境和新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一系列稳经济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措施。就业工作在此大背景下,总体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青年失业率走高、结构风险加剧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就业增长看,城镇新增就业逐步回稳,3月份同比实现由负转正后,4、5月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和速度总体上升,好于2020年和2022年,表明就业增长在逐步复苏。从失业水平看,目前城镇总体失业水平趋缓,就业基本盘相对稳定。从企业用工情况看,部分行业用工逐步复苏。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指数总体表现好于上年同期,特别是服务业受冲击较大的几个行业用工有所改善。
结构风险需高度关注
一是市场招聘需求下滑,就业增长动能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消费增长受到制约、投资增长乏力,导致市场复苏态势偏弱,劳动力市场招聘需求下滑,调研中普遍反映企业用工需求趋弱,不如预期。招聘规模占比较大的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行业需求下降幅度较大。新的就业增长点尚为形成强劲动能,就业拉动能力不足。
下一阶段走势判断与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有望延续复苏回暖态势,政策激励和市场自我调适效应进一步显现,传统行业的用工需求回暖和新兴行业产业数字经济的用工需求增长将逐步形成并持续扩大增长势能,就业总体形势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压力将逐步向就业领域传导,形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和潜在失业风险。与经济复苏艰难缓慢过程一致,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复苏或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还需要打持久战、攻坚战。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还将持续加大,毕业生供给在短时间内快速大规模增加与有效市场需求收缩双碰头,会形成新的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将给就业带来较大压力,成为下一阶段需着重排除的“堰塞湖”风险。
一是就业优先要在宏观调整和社会治理中充分体现。着力推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大对基层服务和基本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和供给,拓展基层民生领域就业空间;在投资上要有适当比例投入到促进传统产业的复苏中去;将促进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改善基层民生服务扩就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评机制;推进就业友好型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推进创新创业,为劳动者自谋生计和就业门路广开方便之门。同时,建立重大治理、行政执法等活动的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对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和项目优先出台实施和大力支持;对就业有损害作用的行政举措要尽量慎出慎用,必须实行的应制定减少损伤和妥善安置的配套政策措施。
二是采取专门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化解当前青年失业压力。既要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需求侧因素,也要分析高校毕业生的突出特点,做出专项计划,采取特殊政策后直通岗位对接,扩大就业见习、加强数字技能培训等专项行动,要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避免陷入长期失业困境,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
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力供求信息预测和零工市场建设,做好失业风险防控。建立跨部门就业形势分析机制,推进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共享,提高政策和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建立零工市场和平台灵活用工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为灵活就业从业人员提供有效信息指导。针对青年失业走高、企业裁员增多等风险做好预案,加强数据和政策解读、舆情引导,及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