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专家视点

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数字化赋能便民千万里——推动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便利化

时间:2023-02-04 浏览量:697
数字化赋能便民千万里——推动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便利化
副标题:---
作者:李常印
发表时间:2023-02-04
成果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成果描述:---

【圆桌对话】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出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为目标,持续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效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各地的探索中有何亮点?近日,记者采访了社保系统相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主持人:本报记者游翀

嘉宾: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罗俊鑫

山东省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主任郭良田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常印


提高社保公共服务水平


记者: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是什么?


李常印: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保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联。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保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于提高社保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大趋势,也是社保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社保数字化转型,既要悟透其深远意义,增强内生动力,更应提升紧迫感,抓住“十四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记者:社保标准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请问广西在这方面取得哪些成绩?


罗俊鑫:广西社保中心以标准化为引领,在全区推行统一经办服务模式,统一群众办事指南、统一业务经办标准,着力打造自上而下的标准规范服务体系。


一是统一经办服务模式。自治区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启动“一门式”服务改革,把只能办理一项险种业务的“五险分设”专窗合并为“多险合一”综合窗口。


二是统一群众办事清单和服务指南。2018年,《广西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群众办事清单及指南》印发,做到事项名称、事项编码、适用依据、申请材料、申请条件、业务经办流程、办理时限、表单内容“八统一”。


三是统一业务经办标准。2021年,《广西社会保险业务标准》发布,构建“全区域、全险种、全项目、全流程”的完整标准体系。2022年,制定发布《广西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标准》《广西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标准》,促进社保经办均等化、规范化、标准化。


记者: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李常印:在国家层面上,需加快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一是加快推进社保数据标准化建设,这是社保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二是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化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同城办理、“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办结;三是加快推广电子社保卡应用,推动电子社保卡在各级政务公共服务应用,开展电子社保卡在银行账户线上应用、银行账户身份核验、信用服务,以及在交通出行、公用事业等场景的应用。


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做好数字化转型服务落地,还需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建设一支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这既是建设全国统一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需要,也是普及数字知识、数字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继续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方式并行,适应不同人群需求,提供人性化贴心服务。


提升数据共享和应用能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广西社保数字化转型有何亮点?


罗俊鑫:其一,打造“数智人社”一体化新格局。2022年7月,广西“数智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线,全区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建成,推动人社系统数据和业务内部融通、外部联通、上下贯通,实现跨系统、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人社业务协同、数据共享。


其二,提升数据信息共享能力。2020年以来,广西不断完善与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广西政务一体化平台的政务数据信息共享。从部级平台授权获取28项数据共享服务,开展部省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广西社保所有公共服务事项与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完成对接。推动与公安、税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内部数据实时协同,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联共享。


郭良田:山东省威海市人社局坚持数字赋能社保服务,通过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社保领域应用,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拓展重点业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社保服务智能化水平。


一是畅通线上服务渠道。在全国率先建成工伤预防线上服务系统,健全“网上社保大厅+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自助服务终端+社保机器人”线上服务渠道,业务线上办理量超过93%。


二是加强资源数字化改造。建设社保大数据库、电子档案库,数据市级集中、准确唯一,提供精准化、数字化服务。建设“社保电子地图”,在全国人社系统率先推行电子签章,代替实物印章371枚,促进业务线上办理。


三是强化数据应用服务。在山东省率先创建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静默认证”体系,通过与医保、公安等24个部门信息共享,大数据认证率超过99%;在山东省率先实施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模式,引入“大数据+平台化”技术手段,群众跑腿次数减少80%,线下业务量压减少90%以上。


四是创新智能监管体系。打造社保基金“5E”智能监管体系,对各项业务每天、每个对象、每个领域、每个流程、每个风险全面、高效、透明监管,全年扫描筛查预警数据2.5万条,确认问题数据1.6万条,准确度达到63.8%。


数字化转型应时发展


记者:“跨省通办”是社保数字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请问广西如何推动“跨省通办”工作?


罗俊鑫:广西社保中心主动加强与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执行全国平台统一的业务规则和标准。2020以来,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认证等23个高频服务事项纳入“跨省通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提出“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3种“跨省通办”模式。为了给参保人员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广西优先采用“全程网办”模式。按照“应上尽上、线上服务优先”原则,广西社保部门优化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业务协同,逐步提高“全程网办”事项比重,简化业务环节、精简证明材料、压缩办理时间,跨省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


为精准服务于大批到广东就业务工人员,广西社保中心与广东省社保局计划在本省社保网厅、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号设立“粤桂社保通”服务专区,为参保对象办理社保业务提供“跨省通办”服务;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等线下社保公共服务,对各险种查询打印、资格认证等不涉及待遇计算、基金支出的低风险高频业务实施“跨省通办”。


记者:“打包办”是成为社保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威海在这方面取得哪些突破?


郭良田:近年来,威海市在推进“一件事”打包办过程中得到启发,将“打包办”的服务理念延伸至工伤保险业务,在全国率先建设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工伤申报、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拨付等服务功能,实现工伤业务“打包一件事”办理,办事材料精简50%以上,经办效率提高90%以上。


一是经办服务由“独立并联”变为“一体串联”。依托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归集整合以往由用人单位、医院、社保经办机构三方分头办理的业务环节,打造材料统一提交、数据归集共享、事项协同联办的一体串联服务模式。同时,组建医院工伤保险服务站,支持工伤认定、康复申请等7项业务在医院端发起、办理,实现办事人员“零跑腿”。


二是工伤认定由“出院后置”变为“住院前置”。重塑业务流程,将工伤认定由职工出院伤情稳定后开展前置到职工住院治疗期间开展。联合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工伤案件现场信息采集,构建工伤视频调查系统对简单案件线上调查取证,提高工伤认定效率,工伤认定结论书出具时间由3-6个月缩至7-10天。


三是工伤待遇由“被动拨付”变为“免申即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提取关键数据,为工伤职工提供无感化服务。工伤职工住院期间完成工伤认定的,工伤医疗费无需垫付,出院时可直接报销;待鉴定结论生效后,职工无需申请,系统自动开启相关待遇拨付流程,实现“免申即付”。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