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坚持国际视野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抓住产业革命的契机着力打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是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密集的地理区域,由知识、科技、制度等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产业、金融、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构成,以人才集聚密度高、创新生态质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初创企业成活率高等为显著特点。它对全球高科技人才、初创企业家具有巨大吸引力,对国家甚至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辐射力。
在全球范围内,人才高地通常被称为“科技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地”“城市科技集群”“科技集群”等。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共有232个集群。百强科技集群高度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21个)、美国(21个)、德国(10个)、日本(5个)等国家。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经济体的创新能力逐年显著提升,世界创新核心区也随之逐渐东移。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十年稳步上升,2022年有21个百强集群和13个百强集群之外的新兴集群,人才高地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
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把其作为重塑产业形态、提升发展能级、实现经济复苏和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人才高地建设经历了以工业城市、工业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以科技园、产业集聚区为主要形态的成熟阶段,目前处于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及其治理体系的跨越式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一是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世界重要人才高地均依托全球最重要或体量最大的市场体系,甚至自身就是所在经济体的区域科技和经济中心,市场决定科技创新导向和创新资源的配置。而科技创新的公共属性则要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保障支持体系。为摆脱对金融产业的过度依赖,纽约市政府2010年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通过增强应用科学技术能力,布局和扶持新兴科技产业,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成为全球人才高地建设的样板。
二是坚持前沿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人才高地是基础研究重镇和技术创新桥头堡。英国的剑桥和荷兰的埃因霍温是科技强度最高的科技集群,其次是韩国大田、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和英国牛津。在人才高地的建设中,纽约通过数轮应用科学计划增强工科实力,慕尼黑开展大学改革计划引进1000多名教授和20多个顶级研究中心,以增强研发能力。
三是产学研“三驾马车”共聚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拉动人才高地发展的三驾马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之一。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源地,美国高校科研产业导向较强,纽约湾区更是开创科技园、科技孵化器和技术转让三大产学研模式。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只有遵循现代科技人才思维独特化、领域交叉化、梯次年轻化、成长持续化、来源国际化的特征,人才高地才能集聚大量高科技人才和企业。依托一流的教育和医疗体系、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器、3400多家高科技公司集聚等竞争优势,多伦多成为加拿大“最吸引科技人才的城市”“北美人才高地”“世界最适合创业的城市”“加大拿经济发展引擎”,吸引越来越多的硅谷公司“北漂”多伦多,成为38%的加拿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近一半的全球500强分公司所在地、40%的加拿大顶尖计算机公司总部所在地。
五是践行“创新创业为上”的理念。初创企业是人才高地的“金种子”,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依托成熟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1370家风投公司)、先进的技术生态系统(7万多家科技公司)、60万名科技人才和开放的消费市场,伦敦被誉为全球第二大科技创业之都。2021年,伦敦科技生态总价值已达3140亿美元,初创科技公司获得25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新注册的科技创新企业达1.9万家,独角兽公司多达80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人才高地建设,担当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支撑起强国复兴梦想,需要我们坚持全球视野、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深度协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实施综合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充分体现出党的创新理论和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深度协同实施三大战略,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才能有效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国家强的“任督二脉”。
二是强化“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我国人才高地要建立在以知识转移为纽带的“政府-大学-产业”三螺旋体系之上,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初创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完整的创业创新服务。同时,通过搭建国际化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全球人才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育和发展机制,并通过构建更加国际化、多样化的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留住本土优秀人才。
三是重视发挥人才高地建设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引领和提升作用。世界主要人才高地的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高、稳定性强,在疫情的冲击下仍能保持就业和收入的持续增长。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水平建设人才高地的应有之义。在人才高地的建设中,应重视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探求化解劳动力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矛盾的机制,为我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路径。
四是充分重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建设人才高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人才资源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倍增发展为契机,推动形成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高地,进一步聚焦市场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猎头等高端人才服务,打造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基础平台,增强全球人才资源配置服务能力。
五是顺应“科技回归都市”浪潮,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优质都市生活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重大城市科技集群的创新区从传统“科技园”向“科技都市”转变,科技重新回归到都市中最都市的地方。借鉴纽约、伦敦、旧金山等人才高地的建设经验,采用“生活-工作-娱乐-购物”模式,通过设计“十分钟生活圈”“生活/工作社区”“24小时社区”“创新单元”对中心城区改造升级,打造“生活模式”科创区,为创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集约工作和生活场所,“以生活孵化创新”。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高地的基础上,引导创新资源向中西部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系列全球专利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城市,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专家介绍:闫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国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