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专家视点

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以人社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4-07 浏览量:126
以人社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副标题:---
作者:初帅,陈玉杰
发表时间:2024-04-07
成果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成果描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年十大任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大战略使命,为实现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是偶然。这一概念既源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绩效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源于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生命力的要素。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劳动者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主要是以普通技术技能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它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对劳动资料而言,传统生产力强调物质资料,新质生产力则更注重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对劳动对象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主要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而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在前者基础上注入了数据、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模式等非物质形态。


综上可知,新质生产力并非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而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础,以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驱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柱,遵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快速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能力的跃迁和升级。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创新驱动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创新土壤,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第二,高品质生活是目的。与传统消耗大量物质资料以及人口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数量庞大、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为基础,通过各要素之间协同配合生产出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多高效就业机会、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第三,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核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必然依赖人口高质量发展来产生大量创新性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社工作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整体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人社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物质要素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物质要素只有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能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要求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厚植人口综合竞争力,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也是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倒逼人才结构转型,如果没有与科技进步相匹配的人才,就难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导致国家在竞争中落后。因此,如何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培养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而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分配关系、产权制度、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人社部门需要着力解决好相关问题,有效消除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制约,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肩负着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人口红利”、支撑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应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原则,推动劳动力资源供给数量、质量、结构和配置效率动态性地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形成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路径,厚植新质生产力人才沃土。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前沿需求、高质量发展需求,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前沿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健全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分析体系,定期发布技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抓紧编制国家技能优先清单。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联动、与就业衔接,加快培育产业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为高技能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产业载体。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激活发展活力。收入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分配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对待技术与技能提升的态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自上而下地确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境的政策趋向与配套措施,以生产关系调整回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要素主要有数据、技术技能、知识、管理等,应逐步健全这些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加大业绩奖金、团队薪酬、税后利润分配以及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的实施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


完善民生保障相关制度,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预期。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破坏因素,比如战争、经济危机、疾病,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层面上阻碍或者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给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带来不良影响。一是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各项权益、完善协商协调机制、推动企业与劳动者共商共建共享。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基于工业经济范式的劳动/雇佣关系已不足以涵盖数字经济范式下个体与其他社会经济单位之间的关系,要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拓展劳动关系调节范围、创新调节手段。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国民素质。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