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灵活就业日益成为一种重要就业形式。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
日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鲍春雷研究员,围绕灵活就业人员求职需求特点,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形式变化,零工市场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对促进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大龄及就业困难人员等实现就业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零工市场的发展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打零工的方式获得收入。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配置相关劳务资源的零工市场自发形成,主要分布于城市的路边、桥头以及城郊的一些户外场所。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零工市场也迎来新的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灵活就业的范围遍布各行业各领域,成为劳动力市场新常态,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就业市场注入新动能。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发展并要求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明确了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及强化相关就业服务的重点。 做好零工市场的就业服务,必须把握好灵活就业人员的求职需求和特点。无论求职需求和方式,还是工作内容和模式,灵活就业人员都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 一是工作内容呈现任务化特征。灵活就业的工作模式是按需用工,供需双方完成供需匹配后,根据任务情况确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和劳动报酬等,任务结束后合作关系随之结束。因此,灵活就业人员的求职过程也是将各种碎片化任务整合的过程。 二是工作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场所不固定,要根据工作需要适应不同的就业环境,甚至适应不同的工作类型。这种用工方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U盘式就业”,即劳动者像U盘一样,需适应多样化的就业环境。因此,很多灵活就业人员求职不限于单一工种、单一场景,需做好准备接受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具备多种劳动技能。 三是工作方式呈现灵活化特征。相较于早出晚归全天候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时间分配上更加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工作,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并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相应地,就会出现工作不饱和、收入不连续的问题。 四是求职行为呈现高频次特征。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到劳务市场的求职频率明显更高。 五是收入呈现即时性特征。灵活就业人员一般在任务结束时就会获得相应报酬,往往是按单取酬或日结工资。由于不少灵活就业的岗位缺少规范的指导价格,加之相关保障机制缺乏,不按时足额支付报酬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灵活就业人员最担心的问题。 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意味着零工市场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有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普惠性。让所有劳动者享有基本就业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所有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免费、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将使零工市场就业服务惠及范围更广,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受益,特别是大龄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有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便利性。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将使零工市场的布局更加合理,有助于劳动者更加便捷地就近获得相关服务。对零工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的地方,可设立辐射一定区域的综合性零工市场,集中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对用工行业集中、岗位需求相似的地方,可设立行业性、专业性零工市场,重点服务行业用工需求。 有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规范性。随着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未来零工市场在服务功能、运行模式等方面将更加规范,进而引导用工方式更加规范化,兜底帮扶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有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有效性。随着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的功能将不断拓展,除了就业信息汇集、推送等基础服务,还包括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专业服务。健全完善以即时快招服务为核心、以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服务为支撑的零工市场基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