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专家视点

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创新

时间:2025-02-14 浏览量:375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创新
副标题:---
作者:刘永魁
发表时间:2025-02-14
成果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成果描述:---

以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协同发展为方向,加强服务标准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均等化、服务协同化——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夯实基层导向的就业公共服务基础,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当下,以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协同化四个维度的建设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正日益成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趋势与重要方向。

强基赋能 ——以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的“刻度”为支撑

当前,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要求,以标准化“刻度”为公共就业服务强基赋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

例如,在省级层面,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提升。编制印发海南省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并将省本级及除三沙市以外的所有市、县、行政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纳入试点范围。通过统一试点事项名称、申请条件、办理材料、工作流程和审结时限等,极大地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标准化水平。

在市级层面,湖北省襄阳市以标准化规范化就业见习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襄阳市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立项申报工作,持续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管理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等内容,加强标准实施与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就业见习留用率。

在区级层面,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创建的“一站四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典型代表。近年来,前锋区探索建立“村(社区)就业服务站+就业指导员、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员”就业服务模式,建设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区122个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均规范建设就业服务站,基本实现管理模式、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标准化。

穿针引线 ——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广度”为载体

当前,各地人社部门聚焦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以信息化的“广度”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穿针引线”功能,积极开发线上智慧就业平台。这些平台除了职位搜索、简历投递、收藏分享、企业导航等常规功能外,还提供直播带岗、发布就业资讯等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并将就业服务延伸到辖区内村(社区)一级,助力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人岗精准匹配。在供给端,求职者可以借助智慧就业平台,以线上方式一键匹配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需求端,企业可在平台发布岗位信息、提供线上咨询,并对符合条件的求职者邀请线上面试,有效节约企业招工成本。

全程跟踪帮扶。人社部门充分发挥线上智慧就业平台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精准对接市场主体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愿,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做到基本情况清、就业愿望清、就业状况清,实现信息推送准、技能培训准、政策落实准。

服务智慧决策。部分地区人社部门结合就业工作实际,在线上智慧就业平台建设中,创造性设立“就业形势分析”“劳动力供需分析”“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需求及返乡就业创业需求分析”“重点企业用工成本分析”等应用场景,突出智慧就业决策功能,为出台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兼顾 ——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温度”为导向

部分地市在基层服务信息公开专栏中的就业领域,公开发布就业信息服务,就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个板块的服务信息,覆盖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服务对象。从具体推进实际看,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温度”尤其体现在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上。

优化服务模式。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量大的省份积极深化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劳务用工需求量大的地区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畅通劳务输出渠道,定向输出、精准到岗,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脱贫劳动力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运输直达服务。

提升培训效果。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灵活采取定单定岗定向等多种培训方式和“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就业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就业能力。

创新服务载体。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布局向村拓展、向户延伸,探索“工业园区+工厂、车间进乡村、进社区”发展模式,引导脱贫户、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

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施行脱贫人口跨省务工补助、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企业吸纳脱贫群众奖补资金、社保补贴等政策,简化申领程序、缩短发放周期,最大程度让脱贫人员享受政策红利。

兼容并包 ——以公共就业服务协同化的“黏度”为驱动

各地人社部门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刻度”“广度”“温度”的同时,还需持续做好体系本身的“固本培元”工作,以协同化的“黏度”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聚能、提质、增效,积极促进体系强化内力、形成合力、发挥功力。

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系统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能为“有人没活干”的需求端提供各类精准度高的岗位信息、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保障性好的创业指导,又能为“有活没人干”的供给端推荐更能匹配岗位要求的各类人力资源。各级人社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夯实基础,加强培训,有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服务效能。各地人社部门应将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推进情况和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落实情况评估工作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之一,在公共就业服务基层队伍建设、财政资金投入、设施设备完善、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有效打造一支思想认识统一、年龄结构合理、主营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积极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神经末梢”作用。

任务集成,数字赋能,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协同发展。各地人社部门应以构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为“点”,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为“线”,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为“面”,以公共就业服务助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劳务品牌建设、返乡创业、就地就近就业等多任务集成为“核”,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多目标协同为“纲”,全面构建结构合理、服务多元、手段丰富、场景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将多目标协同贯穿至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集成服务全周期、人岗匹配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要素,以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