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专家视点

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技能人才从量到质得到长足发展

时间:2023-04-26 浏览量:2097
技能人才从量到质得到长足发展
副标题:---
作者:童天
发表时间:2023-04-26
成果来源:《经济日报》
成果描述:---

到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一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关注哪些方向?听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童天研究员的建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论对于传统制造还是先进智造,不论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技能人才始终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培育,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从数量到质量得到长足发展。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体系化的技术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关键能力素质。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前者由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实施,后者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含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可根据办学能力、社会需求,依法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职业院校共有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万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立,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形成融通机制。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幅度超过60%,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工院校共有2500余所,在校生440余万人,2022年度共招生160余万人,毕业生120万人,就业率达96%以上。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建设100个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1000所技工院校参与实施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训1万名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十四五”期间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组织实施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得到持续增强。当前,更需要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回归劳动本源,做强就业导向。在培养目标上更重视专业性,在培养规格上更强调职业性,在培养内容上更侧重应用性,在培养方式上更突出灵活性。劳动要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劳动要推动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职业劳动的紧密结合,将不断满足产业技术进步、社会就业创业和劳动者职业发展需要。

二是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推动技能转型。当代经济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向数字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阶段,科技创新牵引产业智能化升级,迫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专业技能,既可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还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近年来,技能人才工作多向发力共促职业教育培训提质培优,破解劳动力能力结构性短缺风险,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大典》)对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大典》首次标识97个数字职业,“技能奥林匹克”风向标引领了我国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转型方向。

三是走多元融合发展的育才之路。数字经济背景下,技能形成体系向多元融合方向演化。2022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和资源要素共同投入、协同培育技能人才的新格局,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部分省份先行创新实践并初见成效,广东省面向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集聚用人单位和院校等构建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发展技能生态机制,开展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打造掌握新职业新技术的新工匠队伍。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