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视点
提升制造业就业吸引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稳就业促就业的主阵地。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全球比重近三成,居世界首位,占全国GDP比重超四分之一,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常年保持在25%左右。与其他行业门类相比,制造业仍是用工大户,吸纳近两成就业人口,发挥了拉动就业主力军的作用。
制造业用工形势--用工集聚效应明显,岗位需求发生变化
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用工规模下降,十年间减少近1500万人,传统制造业就业带动能力式微,新动能吸纳就业潜力持续释放。分行业看,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原材料、高耗能制造业用工人数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用工人数不断增长,智能制造产业用人需求持续扩大。
从规模结构看,招聘需求数据显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各大城市群制造业发布招聘岗位数占全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门类,具有明显的用工集聚效应。
具体而言,企业用工稳中趋紧,招聘以“补员性”需求为主。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用工总体稳定,人员基本能满足生产所需,但企业大多承压前行,用工也趋于保守,多数采取少招工或缓招工策略,扩张性需求少,进行招聘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岗位空缺。企业观望情绪较明显,不急于扩大规模,不招工,也不敢养人。
同时,岗位需求层次发生结构性调整,部分工种面临常态化缺工,甚至出现断层。企业缺工问题依然存在,普工、技工、研发和管理人员仍是主要缺工类型。但需求层次呈现新特点,具体表现为普工需求下降,技工、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由于传统流水线工作方式缺乏吸引力,部分职业缺口拉大,如纺织业中的平车工、食品加工业中的原材料处理工等工种,机器无法替代,但找不到扎根一线的年轻人;重工业中的车工、焊工、钳工等工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影响因素--就业增长动能减弱,行业吸引力下降
影响制造业用工形势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因素包括:
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就业增长动能减弱,扩张性用工需求减少。当前,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成本上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库存积压、融资困难等,都是企业经营面临的突出困难。企业预期不明,用工需求减弱,不敢轻易扩岗,就业增长潜在压力增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导致人才需求结构性调整。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稳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经济社会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低技能的生产性职业减少,高技能人才缺口扩大;新就业形态成为与制造业“争夺”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
岗位优势不足,行业吸引力下降。制造业企业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成长激励、工作强度等就业质量方面仍有不足,无法满足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内在需求,成为影响企业招工留人的重要因素。同时,目前制造业企业发展普遍处于微利运行状态,扩张意愿降低,更无法提升工资水平,影响到劳动者从事制造业的意愿。
产业升级对工人技能素质要求更高,劳动者能力提升滞后于转型需要。当前,制造业企业在技术提升和数字化赋能方面对从业者能力要求更高,而劳动力供给仍以大龄、低技能群体为主,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新成长劳动力的质与量均无法适应产业转型需要。
应对建议——多方发力,引导更多人从事制造业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面临深刻调整,制造业用工面临的挑战应理性看待,需运用系统性思维,着眼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扩容良性互动。
加强多元化主体协作力度,打造高品质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供应链。聚焦重点行业、重大项目与工程,开展岗位需求调查,制定出台人才急需紧缺细化目录,做到用工缺口、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四清”,加强人才供需匹配的方向指引;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增强职业认可度;打造“劳动力输出地-渠道平台-企业”劳务协作体系,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居住、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机制,重塑人口红利。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高质量就业导向的“硬基础”和“软支撑”。引导企业理性面对制造业缺工现实,通过转型升级,改变用工依赖路径,探索“共享员工”等用工模式;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咨询指导,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多职级的人才发展通道,制定实施与技术技能价值对等的薪酬分配制度。
以系统观念打造制造业发展生态,提升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统筹地区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立足区域发展比较优势,打造具有点位优势的产业和人才基地,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走廊、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生态区特色产业技能人才聚集平台,形成较大规模、更多层次和具有活力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源头治理,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强化制造业当家理念,加大土地、资金、服务、政策等要素的优先保障,进一步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鼓励各地以产业园区、创业园区为载体,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络站,开展需求监测、用工保障、人才引育等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制造业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模式,梳理整合相关环节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持续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信息对接和供需匹配服务。
来 源 | 《中国劳动保障报》